欢迎来到雅安社会服务网 !
当前位置:首页 > 妇联 > 儿少工作 > 正文

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儿童)工作情况汇报

来源:四川妇联网 更新时间:2015-06-23 14:48:00 点击:

  2006年,在省委登菊常委的关心指导下,成立由团省委牵头,省妇联、省关工委等13家单位为成员的四川省关爱留守学生(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遂宁市启动了关爱留守学生(儿童)行动。近年来,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向社会募集关爱资金共3.42亿元。省委、省政府连续五年将关爱工作纳入全省民生工程,从规范化、制度化角度促进关爱工作广覆盖、经常化、可持续开展。

  一、 基本情况

  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剩余劳动力富集大省,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1900万左右。全省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儿童)有300余万,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儿童)有500余万,是全国留守学生(儿童)问题较为集中的省份,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达到11.34%,其中0—6岁留守儿童104万。

  二、 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

  建立了“党政主导、团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从规范化、制度化角度促进关爱工作广覆盖、经常化、可持续开展。2014年,以农村留守学生关爱工作被纳入省深化改革重要工作事项为契机,积极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学生新路径、新方法,构建了学校、村(社区)、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关爱农村留守学生服务体系。同时,还争取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二)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五大关爱活动

  一是家庭团聚送亲情活动。团省委组织西部计划关爱留守学生专项志愿者队伍,“五老”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等爱心人士,通过“结对+接力”的方式开展结对关爱帮扶。通过发一条问候短信、写一封亲情家书、进行一次视频通话、寄一张新年贺卡,搭起一座联系留守儿童和家长的桥梁。 二是家长学校送关爱活动。省妇联妇联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的机会,依托家长学校、妇女儿童活动等阵地,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父母大课堂”亲情讲座,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让家长和监护人明确抚育、教育孩子的职责,提高科学教养水平。 三是快乐成长送帮扶活动。省教育厅组织心理专家、德育教师开展交心谈心等心理疏导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填写心愿卡,解读孩子的心声,通过与孩子们的共同生活、交往,悉心观察留守儿童心理隐患和需求,给予亲人般的温馨关怀,缓解孩子们对生活、对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矛盾。 四是安全保护送平安活动。省公安厅、司法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常识教育活动,结合身边事例,强化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传授交通、消防、用电、涉水、食品、卫生、自护自救等安全常识。指导未成年人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帮助女童树立安全防护意识,提高留守儿童自我维权的能力。五是免费体检送健康活动。省卫计委组织医疗志愿者深入社区、乡村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免费健康体检、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健康义诊活动。协助落实医疗保健制度,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留守儿童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三)整合各方资源,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团省委采用社会联建方式,加大“留守学生之家”等关爱阵地的建设力度,目前全省共建有留守学生之家5436所,其中星级留守学生之家1972所,逐步形成了以“留守学生之家”为主,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区警务室、党团员活动室、儿童友好家园等阵地为配套的阵地网络,基本实现对留守学生的有效覆盖。省妇联在推动新一轮儿童发展纲要实施进程中,主动谋划积极作为,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改革实施方案》,就儿童保护监管、活动阵地、家庭教育、农村儿童发展、儿童工作队伍建设、特殊儿童群体救助、净化儿童成长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同时,成立西部第一个“四川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探索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开展惠及农村社区居民、农民工的婴幼儿早教公益服务。省民政厅2009—2014年间省级财政和福彩公益投入专业社会工作1600余万元,主要用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省教育厅从2006年起,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书本费,并对家庭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费给予补助。

  (四)广泛结对帮扶,培育关爱队伍

  积极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快乐学校”、“平安留守 快乐假期”等关爱活动,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80余所高校636支大学生志愿者为57500名留守学生开展了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和爱心捐赠等服务。组织西部计划关爱留守学生专项志愿者队伍,“五老”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等爱心人士,通过“结对+接力”的方式开展结对关爱帮扶。动员各类社会关爱组织4546个,组织61.4万名志愿者开展关爱志愿服务,结对学校4723所、留守学生137万人。

  三、 存在问题

  一是关爱工作力量薄弱。领导机构层面,部分地方党委政府认识不够到位,相关部门难以做到专人做专事、负专责。基层工作层面,关爱工作专业人才缺乏,针对留守学生开设的服务项目还需进一步创新。志愿服务队伍层面,关爱服务志愿者特别是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时间无法保证,能力精力有限,关爱服务内容难以深化。社会层面,关爱体系尚不完善,关爱力量还不够充足,“一对一”、“多帮一”的关爱工作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二是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关爱家庭政策碎片化,未形成长效帮扶救助机制体制;家庭教育主体主要是老年人或者亲戚,隔代教育和寄养等方式,造成留守儿童生活和安全问题;家庭心理环境缺失导致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父母家庭责任感缺失、教育方式粗放,导致儿童道德行为偏差,未成年人犯罪增多。社会对留守儿童家庭发展的支持有待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仍需进一步推进,家庭发展政策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三是学校教育管理不足。由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覆盖面还比较小,留守学生全员寄宿难以实现,部分已建寄宿制学校还缺乏留守学生专项经费支撑以及专门的生活教师编制,难以安排专人管理寄宿学生生活。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无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生理、心理上的困惑无法进行有效的疏导。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建立留守儿童台账。积极推进留守儿童台账建立,组织民政、教育、公安、团委、妇联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辖区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辍学儿童进行集中、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彻底查清留守儿童数量、构成、特点、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重点排查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家庭生活困难、监护人缺失、事实上无人抚养、残障等留守儿童,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台账。

  (二)开展家庭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关爱、责任、利他等家庭责任和人文伦理;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通过“家长学校”开展父母大课堂使家长掌握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确保家庭成员获得有效的健康医疗服务,推进家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针对留守儿童和家庭的特殊、专门需求,在社区矫正、家庭文化、困难救助、社工服务等方面开展购买服务;支持四川妇女基金会、儿童青少年基金会建设,广泛开展“家庭微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公益性家庭服务。

  (三)强化学校关爱主阵地作用。依托电子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基础信息统计,准确掌握每个农村留守学生的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开展教育成长动态跟踪服务。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专项培训,提高工作技巧。注重新媒体应用,加强家校联动,将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四)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认真梳理农村留守学生领域的社会服务工作项目,研究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构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动员以“五老”志愿者、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党员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为重点的全社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通过“一助一”、“一助多”、“多助一”等方式帮扶农村留守学生。注重对关爱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和社会志愿服务团体的培育,探索出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切实推进关爱服务。

  (五)积极推动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居家灵活就业是扩大妇女就业方式,促进妇女增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举措。各级党政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资源整合,设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专项资金,鼓励有留守儿童的外出务工家长返乡创业,支持家庭发展,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推出岗位,让适龄儿童父母就近就地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六) 出台《促进家庭事务发展的改革方案》,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政府在深化改革中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引导社会和家庭的重构功能。探索建立用以家庭视角的家庭发展的改革方案和机制,强化父母责任意识,鼓励父母与儿童共同生活,为家庭成员照料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为留守儿童迁徙提供条件。形成以家庭为中心、教育为基础、政府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市场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体系。

  (七)建立双重考核问责制度。从各级党委、政府角度出发,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列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相应的工作考核指标、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和行政问责制。每年年终由市县两级党政分管领导牵头进行全面督导检查,表彰先进,问责后进;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出发,要把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各中、小学校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对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制。